揭秘“中华青年抗日除奸团”真相
刺杀杨永泰和唐有壬事件,是民国时期的两大重案,至今已过八十多年,杨永泰和唐有壬究竟被谁所杀,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蒋介石核心智囊杨永泰的被刺,引起中外关注,有人认为是共产党所为,有人认为是CC系所为,有人认为是蓝衣社所为,也有人认为是与杨永泰有过节的国民党宣传部长刘庐隐所为,还有人认为是王亚樵所为。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没有真实史料佐证,只是凭空猜测。
杨其真(1910 一 1996),贵州兴义人,黄埔6期毕业,原是康泽手下别动队成员。1933年在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三期结束时,杨与同事谈到“攘外必先安内”时,提出了“内之不安,由于外之不攘;若能攘外,内则自安”的观点。谁知这话传到了康泽耳里,引起了麻烦,康泽有以内部纪律制裁的拟议。杨其真担心遭到不测,即丢掉庐山训练团第4营政治指导员的职务,化名陈有光逃亡上海。
其时,正值中日关系紧张,日军在北方专横跋扈,气焰非常嚣张。陈有光在上海与他人讨论时局时,散布了一些不满国民党不抗日却热衷剿共的言论,被传到另一个老乡——南京宪兵司令部司令谷正伦耳里,谷即以非法组织会社为由请法租界将其关押。陈有光出狱后,住在法租界贝勒路均益里伯父家里。常与表侄肖佩韦、刘镇南、裘积玉、项应昌、龚柏舟、陈燮超(原名谭文信)、吴冰、倪莉茄、沈宴冰等男女青年频繁往来,他发现这帮年轻人很有朝气,都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又报国无门,于是提议成立一个什么组织来作为依托,这些年轻人大多来自贵州,有从军经历,充满血性,因此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1935年秋,“中华青年抗日除奸团”在上海成立,陈有光为负责人。组织人员彼此共同形成了“内腐而遭外患”的一致认识,认为欲抵抗日本侵略,在内部就必须先除掉卖国贼。“中华青年抗日除奸团”成立后,陈有光作为抗日除奸活动的核心和精神支柱,与除奸团成员一道,开始着手抗日除奸的多项具体准备工作。
虽然,这个神秘组织的成员,思想活跃,生龙活虎,有爱国情怀。但抗日除奸的工作能否展开,关键还在于经费。然而,筹集经费颇为不易,因为既不能公开求助于人,自身又无经济来源。后来,还是女青年倪莉茄将自己多年积蓄的3000余元钱捐了出来,同时又动员闺蜜周女士解囊资助,才使“除奸团”有了基本的活动经费。其后,陈有光又通过挚友郁建中的关系,物色到一个受雇于白俄当厨师的山东人,由他以30元买100纸币的价格,买到白俄伪造精细的“交通银行”假币5000元(由于该币制作以假乱真,常人难以分辨)。
有了经费后,“中华青年抗日除奸团”的活动便进入实质性阶段。首先,是准备除奸活动必不可少的武器。在四处寻觅之后,龚柏舟利用自己的同乡关系,从南京宪兵司令部营长何瑞初手里,用了800元的代价买到4支崭新的德造白朗宁手枪和400发子弹。
有了武器,“中华青年抗日除奸团”随后确定将汪精卫、唐有壬、杨永泰、黄郛、张群、李泽一等亲日派人物列为汉奸,作为行动目标。活动范围重点放在日本人活动频繁的上海、南京和武汉等地。明确了目标,选定了范围,龚柏舟等人开始了各项具体的除奸准备。
不料,“除奸团”还没来得及下手。1935年11月1日,《晨光通讯社》记者孙凤鸣在南京中央党部门前刺杀了汪精卫,但未刺死。除奸团只得转移打击对象,经过反复权衡,确定将与日本人来往最紧密的国民政府外交次长唐有壬作为第一个打击目标。
1935年12月24日,唐有壬乘车去汪精卫公馆被除奸团发现,陈有光为慎重起见,假以报馆名义打电话到唐宅,证实乘车出去的确系唐有壬。下午6点左右,唐有壬从安寺路汪公馆返回甘世路寓所时刚下车,被隐蔽在唐寓所隔壁汽车间的除奸团成员刘镇南、裘积玉掏出手枪刺死,终年42岁。
唐有壬,光绪十九年(1893年)生于湖南浏阳,清末“维新派”唐才常的次子。20岁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1927年,在张嘉璈的聘请下,出任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随后开始政治生涯,先后认识了汪精卫、蒋介石。1934年出任南京政府外交次长,成为汪精卫的副手,在对日外交上两人均亲日。1936年刘镇南、裘积玉在上海被捕,由于拒绝出卖“除奸团”遭到处决。
刺杀唐有壬后,为安全起见,除奸团成员转移广州,其时宁粤矛盾虽已化解,但西南派反蒋势力仍暗潮汹涌,并打出抗日招牌以求在政治上加分,以致南粤大地抗日热情高涨。他们在广州呆数月后回到上海,又开展了紧张的除奸部署,并确定第二、三个打击目标,第二个打击目标是国民党湖北省主席、蒋介石的首席智囊杨永泰,第三个目标是国民党外交部长张群。目标确定后,陈有光指定肖劲吾前往武汉,负责进行各项具体准备工作,同时指定家住南京的女青年吴冰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准备工作,准备刺杀张群。
杨永泰被刺后,刺客陈燮超(贵州松桃人,在罗启疆独立34旅任职)当场被捕,龚柏舟(贵州兴仁县杨泗屯人,生于1903年)脱逃。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在全国引发一场极大的骚动,各种猜测纷纷扰扰沸沸扬扬,弄得国民党不少头面人物坐卧不安。日本国方面也频传唁电,并表示震怒和关注。特务处密查组负责人戴笠,以及其它特务机构,也随即在各地布下天罗地网,捉拿龚柏舟。
由于各海、陆、空口岸,都有军、警、宪、特监视搜捕,龚柏舟虽顺利到达预定地点,也安全转移到南京,最终没能逃脱,被人指认而遭逮捕,押解到武汉与陈燮超关在一起,被判处死刑。随后,因西安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无暇他顾,两人被羁武汉等待执行。
“除奸团”负责人陈有光的义子被捕后,经不起刑讯逼供,使在南京负责调查张群行迹的吴冰被宪兵司令部捕获。其它脱险的除奸团成员,由于组织已暴露,只好匆忙之间各自逃生。陈有光辗转奔逃,最后隐藏于香港,恢复了杨其真的真名,“除奸团”也就无形中自动解散了。
1938年初日本轰炸武汉,龚柏舟与陈燮超被押解至四川,夜间龚柏舟跳江逃脱,陈燮超未能幸免,终被处死。龚柏舟辗转到了香港,躲藏于杨其真处,于1946年回到内地,杨其真回来后继续选择在外活动,龚柏舟因病且家庭困难,选择回到贵州老家。
龚柏舟回家前,其父亲已去世,重病缠身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他回家半年后妻子病逝,他因病不能劳动,只得将年龄尚小的大儿媳李素珍娶过门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其时,龚柏舟的大儿子龚家贤虽已婚,但不善于料理家务,小儿子龚家玉尚小,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全靠母亲与大儿媳李素珍织布支撑。
龚柏舟在外见过世面,为人正直,当地谁有纠纷或摆不平的事,都会请他帮忙,因此朋友多、口碑好,当地驻军的一个团长送给他一支手枪,他随身带在身上,和一些朋友往返于兴仁与杨泗屯周边做些小买卖,有时扛着锄头上山挖草药为自己治病。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并没有让龚柏舟倒下,似乎他还活得有滋有味。
1949年,第十九兵团在兴仁起义,翌年龚柏舟在镇反中以敌特嫌疑被捕,关押于兴仁县看守所。当时被关押的人员都是自己家里送饭,看守所离杨泗屯约有4公里左右,龚柏舟家本来就很困难,加之他的被捕,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家里无法顾及到他,只有住在大街上的姐姐给他送饭。由于疾病缠身、营养不良,以及精神折磨的诸多原因,龚柏舟入狱半年就病逝,年仅48岁。
龚柏舟去世后,监狱通知家属,其姐姐请人将他抬到家后,家里才知道他已病逝,后葬于文昌阁附近的山梁上。由于他入狱后坚不吐实,以致其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被隐瞒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1980年代杨其真写出了《国民两大悬案揭密》刊出,后经沈醉证实,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才被浮出水面,“中华青年抗日除奸团”的秘密才大白于天下。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气质那么好还来看小甲的文章,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1937年,刺杀蒋介石的华克之来到延安,毛主席说:你不能留在这里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35年,作为晨光通讯社负责人的华克之和自己的好友孙凤鸣打算趁着国民党第四次六中全会召开之际刺杀蒋介石。
会议当天,孙凤鸣就以记者的身份混入其中,但由于蒋介石迟迟未露面,孙凤鸣便将枪口对准了汪精卫。
三声枪响之后,汪精卫血染会议现场,而孙凤鸣也被当场击毙,而华克之则是连夜逃离南京,隐藏在了香港。
两年后,华克之经人介绍来到延安,想加入革命队伍,为国家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毛主席却告诉华克之:“你不能留在这里!”那么,华克之这样一位有识之士,为何毛主席不愿意收留他呢?
华克之和晨光通讯社
华克之出身于江苏宝应一个大户人家,其父华小东曾是清末举人,是地方上有名的人物。
在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中,华克之自幼读书就很出色,长大后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金陵大学,成为了学校里的尖子生。
与此同时,父亲华小东对于孙中山“民主与革命”理念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华克之的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校里,华克之因其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人缘,与蔡元培等人成为好朋友,同时也与共产党的思潮有所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华克之逐渐确立了自己对三民主义的信念,并决心成为一个虔诚的三民主义教徒。
中学二年级时,华克之便加入了国民党,二十多岁便成为南京市党部的青年团团长,至此开始踏入中国政坛的风云激荡之中。
然而,就在这场看似风调雨顺的革命运动中,蒋介石为了争权夺利,先后发动了“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事件。
在“四一二”事件当中,蒋介石屠杀了一大批有理想的革命者,这让华克之大受震撼,从而产生了脱离国民党的想法。
华克之认为蒋介石已经不再是三民主义的信徒,他反对孙中山的联合方针,反对三民主义,是个彻彻底底的叛徒。
华克之经过了内心的挣扎,下定决心与蒋介石断绝关系,但也因此而遭到蒋介石的针对,甚至三次被关进了监狱。
后来,华克之在国民党中的一些好友的帮助下,出狱,而此时华克之的心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出狱之后,华克之意识到南京已经被蒋介石完全掌握在手中,于是便前往上海,并与陈处泰成为了朋友。
上海的形势十分复杂,有洋人的租界,有黑帮的聚集,各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国民党政府很难控制,但这也为华克之反蒋创造了有利条件。
华克之成立“晨光通讯社”,一方面能够时刻关注日益严重的国内局势,一方面暗中筹划暗杀蒋介石的计划。
1931年,华克之准备着手开始刺杀蒋介石的计划,他们决定先从蒋介石的同党宋子文开始下手。
当时宋之文因为工作原因准备前往上海,华克之便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宋子文到达上海的时间,然后组织人手在车站进行埋伏。
等到宋之文下车之后,华克之一行人便直接掏枪对宋之文进行射击,随后扔出烟雾弹,掩护逃跑。
此次刺杀计划设计得很周全,但由于团队中一个成员过于紧张,提前发出了烟雾弹遮住了众人的视野,因此宋子文只是被击中了屁股,并未受到致命伤。
这一次任务虽然没有成功,但所有人都平安离开,演习的目标已经达成,也为后来刺杀蒋介石做好了铺垫。
刺杀蒋介石
1935年,华克之收到消息,国民党将在南京举办第四次六中全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刺杀契机。
华克之打算在此次会议上出手,负责暗杀任务的孙凤鸣,会在合影的时候刺杀蒋介石这个卖国贼,同时也做好牺牲的打算。
早上,出席大会的代表们在大会门口集合,因为蒋介石没有到场,当时担任行政院主席的汪精卫只得带着大家一起去照相。
原本孙凤鸣的目标是蒋介石,但蒋介石没有出现,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目光放在了二号卖国贼汪精卫身上。
孙凤鸣假借自己记者的身份,带着照相机准备拍照,等所有人就坐之后,孙凤鸣便从照相机中抽出一支左轮枪,向汪精卫“砰砰砰”开了三枪。
众人苦等许久,也没见蒋介石露面,于是便由汪精卫代替蒋介石,坐在前排最中间的座位进行合影。
等所有人都落位之后,摄影社刚要拍照,某个角落里突然冲出来一名记者,大喊着:“打倒卖国贼!”
随后,这名记者掏出手枪,对着第一排的汪精卫连开三枪,只听“砰砰砰”三声,汪精卫就倒地不起,血液染红了整个台阶。
这突如其来的枪响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这时汪精卫的亲兵也开始射击,记者被两颗子弹击中胸口和肺部,随后应声倒地。
刺杀的记者被当场制服,汪精卫也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治疗,虽然命大逃过了一劫,但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那名刺杀的记者也被送到了医院进行抢救,国民党当局本想从其口中审讯出幕后主使,但这名记者最终不治身亡。
刺杀事件发生后,此次刺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十分愤怒,他和汪精卫本来就不睦,此次合影本应由其出面,但他却迟迟不见人。
不少人都认为此次刺杀事件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为的就是除掉汪精卫,尤其是汪精卫的妻子,找到蒋介石大哭大闹,让蒋介石骑虎难下。
蒋介石为证明自己的清白,命令戴笠一定要查明事实,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把这件案子侦破,一定要搞清楚背后主使到底是谁。
华克之便连夜逃到了上海,并于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发表了一封《告全国同胞书》。
《告全国同胞书》中,华克之交代了此次暗杀的目的,他们在一年前就计划暗杀蒋介石,但是蒋介石不在,所以他们只能暗杀汪精卫这个叛徒。
《告全国同胞书》发表出来后,蒋介石十分愤怒,全国悬赏十万美元要捉拿华克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蒋介石为了抓捕华克之可谓是倾巢出动,还派出了他们在国内和香港安插的间谍,但却依旧没有发现华克之的任何踪迹。
不过,华克之的好友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不少好友惨遭牵连被杀害,这让华克之的心态再一次发生变化。
华克之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意识到,贸然行刺或许会扰乱当前的政治局势,但绝对无法挽救这个国家。
如今,唯有共产党能够拯救这个处于崩溃边缘的国家,中国共产主义,才是他要争取的东西。
前往延安
1937年,华克之在华南共产党的协助下赴延安访问,一踏入延安,华克之就感觉到了一股抗战的气氛,整个人都沸腾了。
让华克之始料未及的是,作为一名左翼分子,他竟然在延安得到了极高的待遇,还得到了和毛主席见面的机会。
这是一次华克之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会见,在会见前,华克之心中还是很紧张的,但是毛主席的友善和温和让华克之一下子放松了。
毛主席很钦佩华克之这个独行侠,非常了解他渴望加入共产党,投身到抗日斗争中来的心愿。
不过,出于大局考虑,毛主席还是直截了当地回绝了华克之:你不能留在延安,特别是抗大、陕北等地方。”
之所以不同意华克之留在延安,是因为当时国共已经合作。
而华克之的身份特殊,他是国民党的眼中钉,如果让国民党知道共产党收留华克之,很有可能借题发挥。
为此,毛主席提议华克之秘密返回华南,为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左翼分子工作,充当延安和华南两地的联络员。
毛主席与华克之的对话,不但使华克之永生永世铭记,更使他见识到了一个大政客的高瞻远瞩。
毛主席的话语让华克之一直阴霾的心境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使华克之对自己的未来,对中国的未来,重新燃起了一丝憧憬。
华克之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毛主席提出的返回华南的建议,并在毛主席的引荐下认识了华南的共产党领袖廖承志、潘汉年等人。
幕后工作
1938年,一个叫做“张建良”的情报天才横空出世,经常穿梭在上海与香港两个城市,数次化险为夷,立下大功。
这个人就是华克之。
在潘汉年的带领下,华克之先后取得了不少重大的成就,并于1939年正式成为共产党人。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上海的局势变得愈发复杂,华克之便想趁此机会来一次轰轰烈烈的壮举。
日本的冈田克也少将是一个极端的军阀,他既不愿意投降,也不愿意被送回日本去,而是打算继续“圣战”。
华克之得知此消息后,便找到了自己在上海的商人好友,打算冒充国民党中将和冈田克也少将交谈,从其手中获得军火。
华克之原本就是国民党的一员,对于国民党内部的作风了如指掌,他把自己伪装成国民党中将,将冈田克也少将耍的一愣一愣的。
最后,冈田克也少将“心甘情愿”的将五辆卡车的TNT炸药以及机枪子弹都送给了华克之,日本兵还很热心地帮忙搬运。
没过多久,这批物资便被送到了江北地区的兵工厂,让新四军的整体实力又提升了一大截。
这个消息当时在江北引起了轰动,陈毅将军激动得当即写信给华克之,表示对华克之的感激。
至于冈田克也少将,在发现自己被华克之欺骗了之后,自觉无颜面对大日本帝国,便切腹自尽了。
解放战争期间,华克之依旧是活跃在幕后,并积极完成了上级交予他的各种侦察任务,表现十分出色。
在此期间,华克之成功套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蒋介石集结了二十万人的兵力,还调集上海的伪军,准备进行反共斗争。
中共中央当即把这个消息在报纸上发表了出来,揭露了蒋介石和日汪之间的秘密关系,使蒋介石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局面。
之后,华克之更是不惧生死,单枪匹马就潜入了国民党的统治区,准备解救被挟持在南京的刘善本家人。
刘善本原为国军航空大尉,由于他反对国内战争,对国民党的贪污腐化表示愤慨,遂开飞机前往延安投奔共产党。
但刘善本的家人却因此被国民党给挟持住了,关押在了国民党统治区内,而华克之此行可谓是凶险万分。
但即便如此,华克之依旧是毫不犹豫地前往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任务,最终顺利营救出了刘善本的家人。
英雄的谢幕
1955年,由于受到前上司潘汉年的影响,华克之被关进监狱,接受了长达21年的劳改教育。
一直到1979年,华克之才彻底被平反,中共中央宣布他无罪释放并且承认了他以为为国家,为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998年,华老以九十六岁高龄与世长辞,虽自幼有经商才华的他晚年却过得一贫如洗,他在弥留之际曾留下遗言:“一位共产党员,就其灵魂而言,他拥有整个世界。”
如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繁华,如此强盛,背后都是这些“无名英雄”们在默默的奉献,他们化作一缕缕曙光,为新中国的前进指明了方向。
相关问答
刺杀汪精卫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
自从北伐结束以后,国民党内部各实力派彼此纷争不断,中原大战,东北沦丧,在举国上下日益高涨的抗日形势推动下,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提出“举国团结,...经...
小鸟天堂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巴金。代表作:《灭亡》《小说月报》第20卷第1期,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10月初版《家》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5月初版《春》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作者是...
有哪些现代诗让你回味悠长的?
现代诗还是有许多令人回味悠长的,个人认为以下这些就是如此:《一代人》现代.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作于1974年4月,发表于《星...
钱钟书哪年上大学?
改名钟书,...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钱钟书(1910年-1998年),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
中建二局唐立新..._中级会计职称_帮考网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欧可平校长:周绪红党委常务副书记:舒立春常务副校长:张四平党委副书记:肖铁岩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白晨光副校长:杨天怡、黄宗...
三月中旬准备考研现当代文学,还来得及不,我应该如何规划?
古代文学对古文功底要求高,诗人作家比较多,各种流派衔接源远流长,复习起来比较复杂。现当代文学专业则生动活泼,作家作品比较有趣,又不像文艺理论那么枯燥...
1966年7月初8是什么命-汇财吧专业问答test
[回答]66是你的老公吗,如果不对,不要生气,他命中他的妈是个能干人.你一生中财运比较好,人出生于公历1984年07月01日星期日,农历甲子年(鼠)六月初三巳时,今...
新儒林外史是钱钟书的哪本书?
《围城》被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
哪位作家的文章风趣幽默,作品有哪些?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
民国时有哪些才华横溢,却被饿死的人?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朱自清了。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