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照明
HOME
半导体照明
正文内容
武邑希光通讯 赣州市朱姓概况
发布时间 : 2024-10-06
作者 : 小编
访问数量 : 23
扫码分享至微信

赣州市朱姓概况

赣州市,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南部,东邻福建省三明市、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吉安市、抚州市。全市总面积39379.64平方千米,下辖3个市辖区(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区)、13个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代管2个县级市(瑞金市、龙南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898.81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赣州市朱姓人口超17万人,居全市第14位。

章贡区朱氏

朱姓客家人自晋至明清时期陆续迁入,艰辛开拓,创业恢宏,现有人口13000人,其源流主要有六大房系:

一、尧舆公裔孙

明万历年间,尧舆公从徽州祁门因商贸迁入赣州章水八十三都,立居今南外红旗村滩儿上朱家。兴旺发达已有500余年,传20世,有3000余人。还有五世孙邦忠、邦明公外迁瑞金壬田、十五世孙发明公迁泰和仙桥。

二、缘三公裔孙

宋淳祐年间,南园公七世孙朱敦敏公由江左徙居南康北乡,阅二传生缘三,缙三。缘三重孙朱有铭生五子:再宣、再能、再宁仍留居南康北乡,再富迁居信丰极富坝,再兴迁居南康株头凤。传至缘三裔孙十一世“子”字辈,族昌丁旺纷纷外迁。其中子禄公重孙庭焕公,于康熙年间由信丰极富坝迁东外泥湾(宜旺)里和水东菜园坝,子根公裔孙迁居沿坳岗高。

三、文公(朱熹)裔孙

元末明清,文公裔孙先后从闽粤及本省吉安、万安、信丰、南康、定南迁入。

1、文公十世孙景胜公,于明成化八年(1472),从闽汀武邑(今福建武平县)迁入江西定南陈坑(今属迳脑乡视下村)开基立业。传至九世昌名公于康熙四年(1665)又迁入沙石镇沙石村黄秋珑,己传13世;九世赋名公先迁安远再迁沙石龙岗排,最后定居漆树湾(包括今双圳)。其中昌名三子正柏公于康熙年间迁往湖南醴东普口(今湖南省醴陵市浦口镇)。

景宏公先迁信丰石背,传至十世孙世侃公于清乾隆丙戌年(1766)迁入湖边镇窑下石灰山,又分迁水西桐子排,已传10世。

2文公三世孙彦明从福建宁化迁广东嘉应州平远,后有裔孙从广东兴宁迁居江西长宁(天寻乌)石头湖。传至文思公于清乾隆年间迁入沙石镇新路村大湾珑墩上,已传十世。

3、文公十五世孙元叔公于明末清初从南康唐江马齐坝迁居赣县阳埠密石开基,后有裔孙朋峰公迁入蟠龙镇水南坑。

四、用常公裔孙

湖南长沙三瑞巷用常公,于宋咸平庚子(1000)仕任赣州府知事,届满回湘,船行至吉水钓鱼台因舟覆,故上岸定居吉水金塘。传至二十二世继万公于明成化年间徙居南康县燕溪,分迁今湖边河头,已五百余年,传22世,现有2500余人。该支族勤耕重学,诗书传家,仅清朝就有九至六品官21人,民国至今有大学生156人,县团级以上11人。

五、澄高公裔孙

明末清初,澄高公为避战乱,从徽州徙居赣县章水十三都(今蟠龙镇黄金),开基立业于今金星村,已传22世五百余年,现有2300余人。

六、尧典公裔孙

仪父五十世孙尧典公,于梁大通二年(528)从大余水南迁南康马齐坝,子孙外迁各地。四十四世孙贤恒贤让从信丰潭歹年坑迁入蟠龙镇车头小陂头、南石寨,贤璋公迁居蛇头咀等地。

本县历代政治文化情况:明清时期有四品2人,五品1人,六品3人,七品5人,八品7人,九品16人,秀才25人,举人3人,进士1人,清末公派留学生1人。民国时期有省厅(师)级1人,县处(团)级3人,科局(营)级6人。

赣县区朱氏

赣县朱姓先民从东晋至明清时期陆续迁入开基立业,散居21个乡镇。现有人口近1.8万,占全县总人口3.1%。据各支派《族谱》源流,主要有三大支派。

一、尧典公裔孙

仪父克五十世孙尧典公,于梁大通二年(528)从江西大余县水南迁居南康市唐江马齐坝,传二十二世有“五孺”(庭、廉、庥、广、庚)。孺庥之子唐信公于宋嘉定17年(1224)迁入沙地银村,唐修(家齐)房族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南康湖溪迁入韩坊迳口,其子孙又分居高车、坪角、沙陂、李芫、樟树背;孺广之子唐仁从南康梅子坝迁沙地古易坑,其四世孙子珍之三世孙玉仙公,分居沙地坳上;孺廉公之子唐杰八世孙隆仁迁沙地倒窝子;孺庭公之子唐佐公十三世孙定富公七世孙昌佩公从于都迁入茅店黄龙埠,定暄公迁入古田石碑桥,定现公迁入江口牛形坑。

二、万八郎公(瑞彦)裔孙

唐初敬则公八世孙虔公仕官庐陵府任吉水守备,举家从河南归德(今永城县)迁居江西泰和县虎爪坪。升任金陵都统辖,传至十二世崇道公(或牛公)任赣州府大守,家居赣州水木洞。越数世又迁兴国竹坝。宋开宝戊辰年(968),万八郎(瑞彦)裔孙贵善公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迁入白鹭江鸥,已传22代,分居江沽、龙富等地。

三、文公裔孙

1、文公十世孙景胜公,于明成化八年(1472)从福建武平迁居江西定南迳脑陈坑品基。传至十世正奇公,康熙年间(1670年前后)迁入五云乡古迳坳;九世孙级名和十世正桂公迁入三溪乡里龙;景深公迁信丰石背南木下,其裔孙孟仲公迁入韩坊乡中坝。

2、在公十一世孙光莹公(启传)生九子,五子(万五郎)又生九子:念一郎现公五世孙惠宗从万安迁入攸镇大正坑塘边;念二郎项公房十四世孙开义德新公于清嘉庆年间迁入田村五陂铜锣坪,九世孙德新公于清宣统年间迁入湖新中塘後村;京四郎球公房第十一世孙国辉公从广东省河源不头迳迁入湖江道坑。

3、在公裔孙由福建迁入阳埠铜锣山。文公四世孙济公五子太五郎裔孙(文公十五世孙)大传公,从安远迁居江口牛形坑。

4、文公十三世孙应朋公,于明嘉靖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入湖新中塘山塘石,十二世孙文霖公之九世孙清瑞朝瑞兄弟,于康熙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入湖新黄竹。明万历年间千一公孙上珍公迁入白鹭官村。

5、清康熙年间,文公八世孙章甫公之五子踞公之九世作睿公,从广东兴宁迁居南康潭口开基,其次子嘉瑚公的第八子国焕公,于乾隆年间(1736-1795)又迁入茅店村。章甫公十六世孙绣元公,于清康熙癸未(1703)从广东兴宁迁江口黄土印。

6、文公裔孙瑞章公从江西寻乌南桥石牛坞迁入梅林镇双龙;鼎清公由安远迁居江口牛形坑;贵德公从吉水迁入大埠乡大垠。

7、文公十二世孙知道公,为避元兵从福建建阳迁居江西南康唐江马齐坝,传至重孙(即文公十五世孙)元叔公,于元末明初期间从南康唐江马齐迁入阳埠密石开基,裔孙分迁王母渡、大埠、韩坊、沙石、黄金等乡镇和散居阳源下杨等村。

8、文公十一世孙德实公,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从庐陵迁入南塘朱罗开基,后庆日公又迁吉埠白视和茅店西坑坝高。

9、贤公(志健)致仕立基后自号南园公,传至七世孙敦敏公阅二传生缘三、缙三。缘三公传至十一世“子”字辈,分迁各地开基立业:子榆公从南康株头凤迁入江口雷公坛,还分迁江口优新、大陂头、黄竹坞、培埠脑、蕉林高,其孙万贞公又于清乾隆年间从信丰迁居南塘上屋头;子松公于康熙年间迁入梅林镇洪屋塘和茅店小陂头;子材公于乾隆年间迁入古田尧口燕子窝;子彬公四世孙于咸丰年间迁入江口蕉林谢屋排;子樟公迁入江口钓石下;子桜公于康熙24年(1663)由信丰迁入五云船形;子桃公于康熙13年(1674)从南康秧田迁入沙地方村;子禄和子祐公于清初从信丰迁入储潭乡白涧滩。

本县历代政治、文化情况:明清时期仕官者有三品2人、四品2人、五品15人、六品1人、七品17人、八品22人、九品113人;儒学者有秀才5人、贡生2人、举人9人、进士13人。

南康区(原南康市)朱氏

南康市朱姓是大姓之一,人口超过4.1万。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按其谱牒所载源流可分三大宗派:

一、尧典公裔孙

梁大通二年(528),仪父50世孙尧典公从大余水南迁居唐江马齐坝开基,传至22世有五孺(庭、廉、庥、广、庚),子孙外迁各地。迁居万安西圻的孺廉之子唐杰成为桂林派始祖,其子孙又迁回大坪阳团开基,还分迁浮石、凤岗、大坪等乡镇,已传21世。孺庭之子唐佐公九世孙仕永公,于元至正庚子(1360),从万安西罗迁居蓉江镇、岭背、分居朱屹里、竹头屋、下屋和大坪、凤岗。孺庚之子唐俊公于明初迁居凤岗朱家村开基,子孙分迁蓉江、三江、内潮、十八坑、沙溪等地,已传20代。该支人口有16600余人。

二、缘三公裔孙

宋景德乙巳(1005)进士志健公(号南园公)10世孙缘三公,于宋淳祐年间从婺源迁居南康北乡秧田,裔孙有铭留居秧田,子孙散居大坪等乡村,己传28世。有庆公迁往信丰极富坝,其裔孙万仲、万优两公从信丰铁石口迁居潭东高坑,已传12代。

三、文公裔孙

根据谱载,朱熹文公裔孙分布在20多个乡镇。其中:

1、文公15世孙九思公,于明初从湖广桂阳迁居麻双黄坑村,已传35代。

2、文公18世孙承达公,于明建文二年(1400)从唐江马齐坝移居龙回,散居蛇合里等12个自然村。该支已传23代,有5000余人。

文公27世孙明道公,于1740年左右从龙回移居蓉江叶坑和倒坊基,已传14代。

3、文公八世孙(有说12世)廷深公后裔有两支:

廷深三世孙万五郎(文镒)传至七世智慧公,于明嘉靖庚寅(1530)从广东兴宁迁居马塔斯;晋九公迁居龙坑口;觐笃公迁居西华增田坑,分迁东山崩坊和龙岭王村。友忠10世孙旺期公,于康熙15年(1676)从广东兴宁龙花坝迁入鹿呜湖头,分迁凤岗朱屋棚下。各公已传19代,人口已超2000人。

廷深三世孙万七郎生四子:伯瑛公裔孙于清顺治年间,从广东河源顺天迁居朱坊;伯琰公于元至元元年(1335)从广东龙川迁居蓉江邱边;伯昌、伯瑞裔孙于清康熙年间迁入本市。各公裔孙散居风岗、唐江、潭东、龙岭、大富、朱坊、麻双、十八歹、大坪等乡镇。

该支派已传20世,有人口约5800人。

4、文公15世孙彦公,于元至元三年(1338)从唐江马齐坝移居麻田老屋下,元仲公迁居西华老屋下,已传26代。

5、文公20世孙维贵公,于明嘉靖已卯(1555)迁居唐江通古寨;维忠公迁居龙回龙坑口;维新公迁居龙回大屋;维祥公迁居龙回泥树罗。各公均已传18代。

6、还有:隆吉公从万安迁居蓉江岭背,已传9世;道天公从上犹上口迁居龙华下村,已传21代;德公从广东河源迁居龙回竹坑孜,已传11代;显连公从吉安光屋坑迁居潭东宋罗,已传21代;生道公从大余石坑子迁居下丈妨,已传6代;自如公从广东兴宁泥坡坪迁入潭口柯树下,已传14代;良宋公从赣县蜜石迁居龙岭八仙下棋,已传21代;余新公从信丰迁居麻田,已传16代;天球公从信丰黄坑迁居沙溪梅林排,己传13代;华成公从吉安迁居凤岗燕坑,已传13代等。

泰和古平朱氏仲云公后裔迁潭口长坪,现有裔孙562人。(编辑部注:详情请阅泰和朱氏一节)

全市归入文公房系(包括缘三公房)有2.44万人,尧典公房系1.66万人。

历代政治文化情况: 明清时期:三品官1人、四品1人、五品3人、六品10人、七品4人、九品14人、秀才257人、举人43人、贡生232人、进士13人。 民国时期:省厅(师)级2人,县处(团)级11人,科局(营)级20人,留学生1人,研究生6人,大学生39人,高中中专生172人。

瑞金市朱氏

瑞金市朱姓是第六大姓,有人口2.7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4.6%。

瑞金是闽、粤、赣三省通衢。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曾是中华苏维埃共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朱德公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有包括朱姓在内的数万烈士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有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批珍贵文物。

开基本市的朱姓有十大支派,清光绪五年(1879)十大支派共尊宋绍兴廿四年科进士、婺源茶院府君朱环九世孙(朱森次孙)、宋乾道乙酉年仕任瑞金县令的朱洁(字永清)为联宗共祖,卜择县城翼宪地(象湖镇周屋坪红军巷南侧)建成《慎徽堂》宗祠,门楣书“理学门第”。这十大支派分别是:

1、洁公之子均朗公均希公房系:

朱洁(朱森次孙朱柏之子)长子均郎公(字希光),九岁时与胞弟均昭、均希随父于宋乾道乙酉岁(1165)迁居县城象湖镇北关上龙尾,继迁合溪,再迁馨仁村(上朱坊)。子承父志,官星显耀,至玄孙茂先公上下三代连续四世登科及第,出了二进士一举人二诰命,贵赫一方。均希公九世孙世先公分迁叶坪野鸭塘和泽覃朱长坑等地。均昭公六世孙叔雖公于公元至正甲申年(1343),仕任海道督运,堂兄叔容携家同行,至今失考。还有外迁宁都、赣县和福建长汀、上杭及广东梅州等地。市内裔孙已传840余年,历38代,现有人口7900余人。

2、必高公房系:

原居赣州市郁弧台濂溪祠的必高公,于明洪武廿八年(1395),迁入壬田定居,必高公英年早逝后,妣诸氏(讳妙英)孀居贞守,支撑门庭。传至四世明瑞、明经,家声振焕,颖超一方,遂成旺族,誉称“朱半寨”(壬田镇旧称寨)。子孙分迁象湖、合龙、叶坪等乡镇以及省内外。至今已传承610余年,历24代,现有人口5000余人。

3、元旺公房系:

原居丰城的玉四郎,号后江,为避战乱,奉父命与玉六郎(徙居虔州八角井)、玉七郎(徙居南康),偕妻携子元旺公南下,于元至正丁酉年(1357)迁居壬田东山,至今已越六百余年,传承28代,子孙分布于东山、湾子塘、合龙、叶坪、象湖等地和外县。现有人口6200余人。

4、叔安公房系.

仕任南唐兵部尚书的裔孙朱谦之子朱广仕为虔州(今赣州)刺史,举家由金陵迁虔州(今赣州)定居。传至九世叔安公不乐仕途,朝廷屡招不授。遂于南宋建炎年间举家迁往瑞金朱坊定居,已越八百七十年,传承32代。子孙分布黄柏、叶坪、合龙、泽覃等乡镇,外迁会昌、泰和等县。现有人口3700余人。

5、静俭公房系:

文公系十四世孙本坚公,字甫之,和堂弟本厚公出身武职世家,于明永乐二年(1404)公会昌迁瑞金三坝(今泽覃乡石水村),遂定居开基于此。已越六百余年,传承21代,现有人口3100余人,主要分布于三坝、谢坊、龙头、武阳、黄柏等乡镇,还有外迁九江、修水、宁都、泰和、兴国等县市。

6、奉贤公房系:

婺源茶院府君朱环裔孙奎志公明初调任福建汀州知府,传至七世孙彦邦公,于明嘉靖八年(1529)迁入瑞金浮乡(今武阳镇)。彦邦长孙祥煜公开基于环溪增溪之合江(后移民搬迁九堡石角),次孙秋江公迁壬田,季孙巨龙公外迁宁都流钵塘。至今已470年,传承22代,子孙分迁黄柏、武阳、大柏地三河等乡镇,现有人口1600余人。

7、元鼎公房系:

婺源茶院府君朱环裔孙官郎公次子仲保公,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从临川县城都师衙背双溪井灌鹅树下迁居壬田竹山下,传六世至元鼎公。子孙传承至今六百二十年,历18代,分布于壬田、叶坪、象湖,现有人口690余人。

8、万里公房系:

朱环裔孙君实公由江苏句容徙居洪都(今南昌)再徙赣州立居。其子翰臣仕任于都教职(时瑞金监归属于都),传至十四世万里公与兄长千里公迁至绿溪河沿、塘背。千里公调任广东雷州府同知,后失考。万里公则定居于象湖镇北关。至今已780余年;传承27代,人口130余人,分布于象湖、叶坪。

9、魁高公房系:

魁高,字翰选,清初由赣县西关外滩迁居瑞金日东湖坡,是共认朱洁为始祖之第九房。传承12世,有人口100余人。

10、文铨公房系:

瑞金西关朱氏远高祖曾仕任大梁节 度使。其后裔先后徙居新安、福建、江西吉安,再移居江西南康湖溪。传至元六郎公又迁居赣县桐木坑天狮五云,再传至八世孙文铨公(字衡士),其子景清、景暑、景昇三兄弟又迁居于都禾丰开基。明熹宗二年(1622)理公、池公及其子宗英、宗志、宗明三公才迁入大梨坑(今万田乡)开基立业。已历380余年,传承17世,现有100余人。

还有明玉房系,未见其谱牒,传说合并于上朱坊或元旺房系,待考。

历代政治和文化概况: 明清时期及以前累计:二品2人,三品7人,四品4人,五品14人,六品6人,七品8人,八品19人,九品15人,秀才336人,举人11人,贡生41人,进士15人。 民国时期:省部军级4人,地厅级3人,县处级7人,大学生23人,研究生2人,中专高中生32人。

龙南市朱氏

龙南市(原龙南县)朱姓都是客家人氏,现有5200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1.72%。主要分居在杨村、夹湖、渡江、东江、里仁、桃江等七个乡镇。据其家谱考证,是明清以来分别从福建武平、广东清远、本省婺源、吉安、泰和等县迁入而落居开基的,曾经与全南两支宗族共九支联修族谱,统一字派为“联宗昭统绪,为善兆祯祥……”。主要有六大房系:

一、夹湖乡三门村杨聪公房系:

廷琛公三子仁赞公生有九子,翰林院庶吉士朱定,又名仲六公(即万六郎仕隆)之孙杨聪公於明宣德三年(1428),从闽汀武邑(今福建武平县)归郡里第一图迁居夹湖乡三门村开基,已历580年传承23代,其子孙1000余人。子孙还分迁程龙镇、全南县龙下乡、崇义县茶滩乡、景德镇、赣县、南康、上犹、信丰、云南等地。

二、渡江镇象塘古龙正晖公裔孙房系:

明代锦衣卫指挥史正晖公裔孙於清雍正癸卯年(1843),迁居象塘后又分迁桃江乡传兴居罗坑岭下,已传10代;开晃公居坑口,文祭公居石围,芳邦公居清水湾,传衡公居沼口村木树湾,均已传9代。

三、杨村镇圆布村善能公房系:

善能公从福建汀州迁龙南杨村镇(大平)圆布村定居,已历294年,传承13代,其子孙1500余人,还外迁四川等地。

四、东江乡新圳村彥清公房系:

彥清公自广东清远迁入料坑开基后,子孙散居本村上屋、老屋下、新屋、横岭,现有400余人。

五、桃江乡水西坝朱屋天松公房系:

文公裔孙国谦公从婺源外迁吉安泰和,传至七世天松公於明万历元年(1753)迁居西门桥头(今桃江石路桥头)开基,已传承22代,有400余人。

六、 里仁镇东升惟一公房系。

历代政治文化情况是: 明清时期四品官4人,五品官3人,六品官5人,八品官2人,九品官3人,秀才2人,举人1人,贡生2人,进士8人。

信丰县朱氏

信丰县朱氏主要是元末和明清时期从福建汀州、广东兴宁和邻县南康、安远、龙南等县市迁入而开基定居的朱氏后裔。全县朱氏人口约9000人。其中主要支派及其分布是:

一、开基铁石口镇极富坝的再富公裔孙:

宋景德乙已进士志健公(号南园公)九世孙缘三公,从婺源迁居南康秧田开基,传五世至再富公于明永乐年间迁居铁石口镇极富坝。其子孙又分居极富坪(子柯公和子榆公),芫甫、上罗、高口(子樟公)、下村(子桥公)、禾场背(子柏公)、寨背、黄竹罗(子桃公)和崇仙乡洞背珑(子松公)等。最多的已传承25世。还有外迁赣县、赣州、大余、万安、遂川等地裔孙情况不明。

二、开基油山和九渡的唐杰公裔孙:

仪父50世孙尧典公于梁大通二年(528)从大余水南迁往南康马齐坝,传至二十三世唐杰公于康熙三十年(1691)移居南康大坪乡阳团为开基始祖,传至13世孙顺朝公迁信丰潭圻年坑,顺朝公六世孙锡冥公于清康熙36年(1697)移居潭圻坑(今油山乡)老屋下和头陂,已传14代;其三世孙庆诏公又分迁九渡乡田螺庵。该支子孙己有3000多人,主要分布在油山老屋下、营前、黄屋、锡坑、杉山下、训井坑、中乐迳、老田足下、观音山、隹迳等18个自然村和九渡乡田螺庵、头陂、中坝、花石圻、枫树下等地。

还有唐信公裔孙希圣公长子克明公从赣县沙地银村迁入信丰南木下。

三、散居部分乡村的文公裔孙:

1、开基于金盆山石背的景深公裔孙。

文公裔孙景深公(八世或十世)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从福建武平迁入石背开基,已传承20余世,传6至11世外迁邻县和四川。其中子文公外迁会昌小密鸡公山。

2、文公十世孙景胜公于明成化八年(1472)从福建武平迁居江西定南陈坑后,传至十世孙正祥公(字德祥)迁入梨树下开基,已传承12代。正元公(字文贞)迁居横石井鸭子湖,已传承12代。

3、文公18世孙承达公裔孙从南康迁居黄泥湖,已传20余世。

还有从广东兴宁迁入星村乡凹上、大屋下、西牛乡长龙山上、火草坪等地的朱氏。

大余县朱氏

大余县朱姓人口约3800人,主要是从广东南雄、始兴和本省万安、南康、信丰等地迁徙而来。

一、 朱熹文公裔孙:

1、文公八世孙锡公裔孙士杰、士苏、士伦,于明宣德三年(1428)从广东始兴迁入南安镇竹荷下、万寿巷、田心里开基。

2、文公十世孙景尘公,于明宣德正统年间(约1436年),从闽汀迁豫章定邑(今定南)陈坑、移居半坑,又于成化初年(约1465年)再迁居新城昌屋子、谢屋子和灌圻子。已历五百余年,传承17代。

3、文公(在房)29世孙玉琚公,于清顺治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居江西南康黄竹圹;玉琚次子日春公移居南康西华乡倒坊基,日春五世孙发富公迁居大余梅山乡开基,发富之子久涛公移居管界坊(今新安村)释使门,生二子;次子材亮公留居,长子材焯公移居县城南安镇。

4、文公(埜房)37世孙材晖、材萱,于1932年从南康西华与麻田迁居浮江乡杉树下村河陂里。

5、文公裔孙上奎公于乾隆三十年(1765),从广东始兴大树坪迁入浮江乡杉树下、螟蚣垣、柘木,已传承12代。

6、文公20世孙维贵裔孙显生公迁入新城柯树窝,已传14代。

二、 尧典公裔孙:

原居南安水南的仪父50世孙尧典公,于梁大通二年(528)迁往南康马齐坝,传至22世有五孺(庭、廉、庥、广、庚)。其中孺廉公之子唐杰迁居大坪乡阳团开基,其13世孙顺朝公迁居信丰潭圻坑(今属油山乡)又传九世,其中庆诏公又迁来新城石坑子开基。而庆诏公3世孙贤凭公则迁居青龙乡朱屋棚下,已传13世。

三、 另外源流不够明确的有七支:

1、奇顺公四世孙国应公从南康迁入县城南安镇,已传承6代。

2、通公四世孙文显公从广东始兴迁入,分居吉村视背、沉木场、右源乌石下,已传承15代。

3、尚大公五世孙必闻公,于清嘉庆五年(1800)从广东南雄水西村迁入内良白井村、大山口庙湾,已传承8代。

4、尚润公三世孙久福公,于光绪元年(1875)从广东始兴走马迳迁入内良尧扶龙潭角,久毫公迁居内良谢屋场。

5、奇珍公十二世孙明谦公,于1939年从广东南雄里东青山口迁居吉村镇民主村大萌里。

6、正公45世孙伟公于明永乐年间徙居青龙固村,生子茂三。其后裔分居池江乡板棚、青龙乡大山排、左拔乡大江土于。

7、贞公裔孙至肇公由福建瓦子街徙居新城虎山(今水西村蔡屋),后裔分居池江板棚、青龙大山排,左拔大江坪、樟斗等地。还外迁赣县、大余、信丰、章 贡区和广东南雄等地。

上犹县朱氏

上犹县朱姓人口排全县第32位,约为4000人。主要分布在县城南安镇、寺下、双溪、五指峰、金盆、营前、平富、梅水、沿湖、黄埠、中稍等乡镇。据《上犹县地名志》资料,按其源流分布是:

一、从广东省兴宁县迁入的开基祖是:

1、田焕公于元至正年间迁居中稍乡寨下排。

2、清康熙年间廷佑公迁居双溪桥子头:明高公迁居寺下乡大坑;世柱公于清咸丰年间,又分居寺下乡大坑屋。

3、清康熙年间奎俊公迁居五指峰乡双溪口,已传承12代;士赞公迁居五指峰乡;咸祥公迁居沿湖乡碗窑下;文兴公迁居五指峰乡朱屋排。

二、从广东省和平县迁入的开基祖是:子和公于清雍正年间迁居营前乡朱屋,世谦公迁居营前乡上湾洞仔。

三、从湖南省迁入的是应文公,于明天启年间迁居黄埠梅子园。

四、从省内及其他地方迁入的开基的有:

1、乾森公于清康熙年间从龙南县桂竹迁居黄埠乡山口,洪适公分居学堂排,木杨公清嘉庆年间分居埠前南田排。明永乐年间才余公迁居金盆蕉坑铜锣垭。

2、南宋时期金振公从豫章迁居营前乡龙王;康熙年间斌龙公从大潭坑迁居营前乡黄坑;乾隆年间盛庭公从山下陈迁居营前乡小坑;康熙年间朱氏迁居平富乡坑屋,其中朝烘公于乾隆年间分居邻近朱屋;清乾隆年间必华公从高园迁居城关朱屋;思端公从水洋尾迁居中稍耙头屋等。

崇义县朱氏

崇义县朱姓有始迁祖五个支派,按2000年统计有7000人左右,占全县人口4%。

全县朱氏都是元、明、清时期分别从江苏南京、湖南桂东、福建汀州、广东仁化、和平、兴宁,以及本省南康、信丰、上犹、龙南、定南等地迁入开基立业的后裔。

思顺三仙下棋开基始祖彦魁公,字隽,元朝湖广京山县正堂友桂公之次子,考亭始祖熹公五世孙。原籍江苏南京瓦仔巷,元末为避“元明之乱”由南京迁徙至江西南安崇义之思顺三仙下棋定居。一脉启承至今二十四世,现有裔孙2000来人,分居在思顺、过埠两个乡镇。

本支历代政治、文化情况: 明、清时期:八品官1人,九品官4人,秀才62人,贡生1人,进士4人。民国时期:科级2人,高中生11人。

安远县朱氏

安远县朱姓都是客家人,现有人口5894人,占全县总人口1.73%。

县内朱姓都是文公后裔,分属二大房系。

文公九世孙茂九郎房系。念九郎之子茂九郎公传至十三世孙友通公生五子:景光(洪珍)从古田迁广西博白县东平镇竹根山;景华(洪琛)迁广西博白菱角镇金村;景鉴、景洪、景源三兄弟从福建建阳迁入安远开基,后裔散居欣山、天心、双芫、蔡坊、车头五个乡镇,现有近1700人。

文公四世孙济公第五子太五郎(字械)于元朝中期(公元1330年前后),从福建建阳迁入安远固溪(今双芜开基),现有4100余人。文公十五世孙大传公迁往赣县江口牛形坑。

本县朱氏历代政治文化情况,明清时期缺资料。民国时期仅有科局级2人,高中生12人。

定南县朱氏

定南县朱姓散居迳脑、龙头、月子、天花、厉市五个乡镇,现有人口近690人,都是文公后裔。主要有四支:

1、文公十世孙景渊公,于明永乐22年(1424),自闽汀武邑(今福建武平)迁入豫章定邑横江堡(今江西定南迳脑视下),立居老均藤,已传23世,现有人口200余人。其传至九世名字辈前后,另有七支裔孙外迁湘、川,还有外迁本省宜丰、万载、奉新、大余、南丰、南昌等县市。

2、文公十世孙景胜公,于明成化八年(1472)从福建武平迁入迳脑陈坑开基,已传22代,现有人口300余人。传至九世名字辈前后,除散居邻乡龙头等地外,子孙还外迁湘川及本省赣县、于都、兴国、会昌、信丰、大余、吉安、靖安、宜丰等县市。

3、文公七世孙垣公传至慧公,于清光绪末年从福建上杭迁入月子乡半坑开基,已传18世,现有人口40人。

4、广东和平县文公十二世孙(有说八世)廷琛公的曾孙(文公十五世)元泰、利泰、亨泰二兄弟,于清初从和平县下车石含,迁入今江西定南天九镇天花村社焙青开基立业,已传承300年,11世,现有近140人。

据统计,明清时期有九品2人,秀才5人,贡生2人,进士1人。 该县朱姓现有人口不多,却根深叶茂,其外迁嗣孙遍及湖南、四川两省和本省15个县市。

全南县朱氏

全南县是江西省南部地区朱姓人口较多的县市。全南朱氏与龙南县朱氏两支宗族共9支联修族谱,统一派字辈。其始迁祖是明清时期从福建武平、广东清远以及省内的婺源、吉安、泰和等地迁入,多为婺源朱氏分支和朱熹后裔。中寨乡朱氏1992年就有600多人,均为朱熹后裔。

宁都县朱氏

宁都县朱姓人口约2000人,主要分布在梅江刘坑、会同、固村、青坊、黄陂、堪田、长胜、洛口、赖村、田埠、东韶等地。

最早开基的是唐乾元年间(758—759年)从抚州赤栏门迁居洛口的朱氏。现有人口最多的是明代从石城黄泊源迁居黄陂观音排的朱氏,已传14代,约300人。

还有于唐乾符年间(874—879)从赣州迁入堪田免子寨开基的朱氏;清代从瑞金迁居赖村朱坑的朱氏已传9代;而从石城迁入堪田益坑的朱氏则已传26代;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石城黄泊源迁居长胜大山屋的朱氏已传12代;现居梅江镇的朱氏,可能是从福建汀州或瑞金辗转迁徙而来。

于都县朱氏

于都县朱氏裔孙约有1.3万人。

全县朱氏和其他姓氏一样,基本上是客家人。是从福建、江苏和邻近县市迁徙而来的。据《赣南朱氏联修谱》(1994),主要有四大支派:

一、 唐代敬则公裔孙:

唐敬则公十二世孙崇道公(或牛公)因官仕虔州(今赣州),迁居水术洞,越数世又迁兴国竹坝,传至万八郎(瑞彦公)于宋开宝年间(968-975),迁入桥头开基发达。其十世孙中正公又分迁沙心。而二十世孙德广、德文、德序三公因军伍迁往北京周坝(今石家庄)。

二、 尧典公裔孙:

从大余迁往南康马齐坝的尧典公裔孙,传至二十二世孺字派有五房,其子孙迁往各地。开基万安西塘的二十三世唐佐公的七世孙德公迁入田心乡立居。其五世孙光字派及其裔孙先后分迁本乡竹山下、长源、排上、大屋里、焦屋、塘尾,还分迁宽田猪婆珑、仙下鹅形、西郊罗坪和蛇塘、罗江鹅公塘、罗坳三门兴隆坝等。

还有二十二世孺庥公之九世孙景清、景昇公裔孙于明弘治年间从赣县樟木坑(今韩坊乡迳口)迁入禾丰黄泥枫树下,分居雪竹山、焦坑树山背、华堂水源坝、黄垠军营里;其十五世孙宸公、宴公又分迁岭背东南坑。

孺广公于嘉庆戊午年(1798年)随母舅赵九郎从万安官坳迁居龙山高寨(今高龙马岭),其子唐仁公曾孙又迁居罗坳步前云水黄屋面;十五世孙福秀(字锡福)徙居祁禄山刀子叟。

三、朱熹文公裔孙:

文公十世孙定南开基的景胜公传至十世正桂公,先迁赣县里龙(今属三溪乡)再后分迁梓山张军。

文公十一世孙子达公开基会昌筠门岭后,传至十一世孔光(光浴)因贸易娶亲于都,于清道光年间迁居梓山竹山下(今荷莲山),传至三世华则公“秉性忠厚,处世和平。给亲济邻,排解纠纷。修桥乐捐,隆师重文。克昌厥后,丕显家声,已传七代有五百人。”

四、还有自江苏金陵徙居信丰桃江传至二十余世,于明成化乙酉年(1465)立居信丰城南门佛子哥前,其裔孙元善公迁入禾丰下堡罗石坡下坊开基。

政治文化情况:解放后至今有省军级2人,厅地师级3人,县处团级12人,科局营级35人。有留学生1人,研究生2人,大学生82人。

兴国县朱氏

兴国县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模范县,当时23万人口就有8万多人参军参战,牺牲2.37万余人(其中朱姓313人)。又是新中国的将军县,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67人。县内有300多个姓氏,属客家民系。全县朱姓人口26900余人,占总人口的3.7%,居全县排名16位。主要分布在城岗、隆坪、渝江、五里亭、崇贤、长岗,高兴、方太、茶园等乡镇。查其源流都是古僚公朱环公二脉,令珍(昭元)六世孙松公和柏公的后裔。

一、松公之子朱熹(文公)裔孙:

1、文公重孙千七郎公传至五世景胜公(即文公八世,又说十世)于明成化八年(1472)从福建武平徙居江西定南陈坑开基立业。传至十世正郊公迁居方太,正祁公迁居崇贤;子孙繁衍后分居邻近乡村。

2、文公九世孙小泗郎开基福建武平后,其孙子达公迁居会昌筠门岭芙蓉村肇基“达德堂”。其后裔迁居高兴等乡。

3、文公十二世孙明亮公於明永乐年间从福建武平县赤岗迁居会昌湘乡石螺空开基立业,传至十世(景升八世)永年公(字万春)于清康熙24年(1685)又迁入崇贤朱屋坝,已传承12也现有450人,其子道通、道昌、道盛三房建有“万春堂”宗祠。

二、柏公之子朱洁公裔孙:

朱柏公次子洁公因“宦游瑞金卜居北关外”而开基,其子均郎、均昭两公商孙贵赫一方,传至廿四世天期公清康熙年间迁居富坑,友贵公迁古龙岗黄坑,子孙分居石浒村等地,已传12代。

还有多支开基祖,因情况不详从略。(编辑部注:请参阅泰和县朱氏一节)

全县朱氏历代政治文化概况, 清代以前:五品官3人,六品官3人,七品官5人,八品官6人,九品官7人,其他官职15人,秀才(庠生)76人,举人4人,进士8人,贡生26人。 民国时期:部级1人,厅(师)级2人,高级职称3人,大学生12人,研究生2人,留学生2人,高中、中专生26人。

会昌县朱氏

会昌县朱姓人口2004年为10040多人(男性超5000人),分布在全县13个乡镇、35个自然村。共有30多个始迁祖,除少数远祖待考外,都是朱熹文公裔孙。他们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分别从福建武平、宁化,广东梅州、兴宁、五华、蕉岭、大埔、丰顺和本省安远、丰城、兴国、信丰、瑞金、玉山等县市迁入本县各村开基立业。其中有:

1、开基最早,人口最多的筠门岭芙蓉村的“达德堂”子达公房系:

明宣德八年,会昌长河洞盗匪作乱。皇上接受谏言,下令陈勉将军统兵征剿。仕敏公之子子达公(文公11世孙)应诏入伍,剿匪有功。平息匪祸后,封子达公为千户都尉。因子达公剿匪中曾途经门岭芙蓉寨,见其美丽富绕,故被封尝。于是子达公从原籍闽汀武邑,即今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大阳桥中村,于明宣德元年(1426)迁居本县筠门岭镇芙蓉村,肇基“达德堂”。

兴旺发达后,子达公四世孙(即文公十五世)积善公分居水东坑;六世孙仕英公分居老门岭,仕祺公分居鸭公寨;七世孙瑞文公和君弼公又从水东坑迁居坝笃;十一世孙杨清、孔光公从芙蓉分居视背;十世孙旭晃公从水东坑分居倒水湾;十三世孙蔚起公从芙蓉寨分居兰岭乡下阳村。还有视背孔光公又外迁于都县梓山村竹山下;十世孙清涛公和十三世孙宾禄公从芙蓉寨迁往四川。该支已传承22代,现有人口4200多人,其后裔散居广东、北京、上海、南昌和西安等地。

2、开基筠门岭石螺堂老寨甲的明亮公房系:

原籍福建武平县赤岗的日臬公之子。明亮公(文公十二世孙),于明永乐年间迁入石螺堂开基。其二世景升公分居半迳;五世汉韬公分居赤水坑,汉岳公分居竹村,汉饷公分居庄口乡白沙村珠高堀,汉烈公分居长岭乡大坊;四世朱绫公分居乾莹;十世永里公分居珠兰乡西坑。还有二世景荣公外迁寻乌县竹园头,十世永年公外迁兴国县崇贤乡。该支已传23代,本县现有人口近3000人。

3、开基长岭乡黄陂村的本诰、本谅公房系:

原籍福建武平县赤岗,先迁江西寻乌县竹园头开基,其后文公十三世孙本诰公、本谅公于1657年再迁至长岭乡黄陂村开基。已传16代,人口200余人。其四世孙日良公、日温公和五世学山、茂山、华山三公外迁四川重庆兹县。

4、开基筠门岭老门岭再迁胡塅的寿政公房系:

文公13世孙寿政公从福建武平县迁入会昌开基已300多年,已传16代,人口100来人。

5、开基长岭乡禾仓坑的仁锦公房系:

文公14世孙成莪公之子仁锦公从福建武平背背寨迁居至今210多年,已传承11代,人口200来人。其子鼎福公外迁广东五华百多年。

6、开基周田镇司背村的玉成公房系:

四百多年前,文公14世明泰公之子玉成公,从福建武平县万安乡先迁江苏顺天府(南京)竹排楼,再迁入周田司背开基,已传22代,现有人口超500人。后裔散居门岭、县城,还外迁赣州和星子县等地。

7、原籍福建武平万安乡的柏林公之子建忠公(文公17世孙),迁居周田镇长江村崇鼓石开基30。多年,已传15代,人口80来人。

8、日清公祖籍赣县韩坊乡,先迁凤凰崇乡再迁庄口乡塘面开基,已200多年传承10代,人口200余人。

9、开基文武坝镇古坊村的文公15世孙贤福公,从福建武平东留乡迁入本地已200多年,传承13代,人口仅30来人。

10、还有其他各公:

元益公,远祖永奇,原籍广东梅州市摺田石壁宫,于清嘉庆10年(1806)迁居筠门岭竹子坝开基200年,已传8代。永龙公五百多年前迁居长岭乡南木村上阳城,已传23代。现住石水乡罗家標200多年的昌进公房,已传11代。现住文武坝丰村杉背珑的远宗公房迁入至今有四百多年,已传22代。现住麻州镇墩下村的永发公房,二百多年来已传9代。原籍福建宁化县安远乡官郎公裔孙志奇和志朝公迁居西江镇坝子村已传17代,现有人口400多人。原籍信丰迁安远再迁小密乡莲塘村鸡公山的子文公,已传14代。原籍兴国县的开典公迁居西江镇石迳村富坝城,已传7代。

全县朱氏历代政治文化情况是: 明清时期:五品3人,七品2人,九品5人。秀才63人,举人7人,贡生12人,国学生149人。民国时期:县处级5人,科局级9人,大学生9人,中专高中生29人,中级职称3人。

寻乌县朱氏

现居住在寻乌县水源乡竹源头朱氏,系基祖景辉公父辈通泰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由赣州府安远县东乡(水源堡竹园头,又叫石鸡堡)迁移到此定居。家谱手抄本中说:“二世祖景辉进士出身,配钟、赖氏,生六子:洪鑑、洪耀、洪质、洪宽、洪皓、洪明,在天下平明之治,来运昌盛。诏诏庶民立基,惟景辉公夫妇启土,克笃前烈,辟草开荒,立基创世,抨草为标……此丕祖基绪于尔后嗣,须当念前头之因,免至失祖宗之根本,后之嗣孙其亦谅余五立根而鉴,余之声见也夫”。至公元2002年合修族谱,在修人口1100人。至五世祖本诰、本谅又徙迁会昌县湘乡大坊瓦寨排、黄陂创业立基、并在黄陂合建了宗祠在修人口800多人,合共人口1900多人。后世子孙二十一世。

景忠公子宥德领宗亲,从安远县东乡水源堡刘坊围背移家到本乡水东,大湖墩开基立业,后世子孙徙迁三标乡粘林定居,现有人口1350多人。

另一支景荣公后裔从会昌县湘乡雁门堡石螺坌老寨,徙迁到创此和本县澄江镇排晓、赖地定居立业,现在人口370多人。

以上三公后世子孙合共人口3610多人。

历代政治、文化情况:明清时期有进士1人,登士郎2人,新中国成立后至现在有省劳模1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科(局)级干部3人、大学生6人,中专、高中生8人。

石城县朱氏

石城县朱氏在七世起后陆续迁入,均为客家人。虽为不同派系,但都属沛国郡。其主要一支是念二郞:唐开元时(713—741)迁入石城耸岗,生四子:长子属于洛口,次子外迁于都,季子徙会昌县,四子仍居耸岗,后裔也有迁虔化兔子寨居住。洛口的长房之子进雅公之四孙兴四公,生振林、振兴、振从、振东、振南五个儿子;长子振林传四承事邦直(桂林县令)天顺,居上乡坑朱家坑,后裔分布居于长松乡田口朱家围和县城西关外等处;次子振兴仍居洛口,为洛占鼻祖;四子振东徙广昌清塘;五子振南后裔广布上益坑、琴溪、朱家、姑溪等地子嗣繁茂。还有远迁广东长乐以及本省瑞金、于都、长汀等县定居繁衍。

大由街及下伊等朱氏,是从江西省瑞金壬田、叶坪朱坊迁入的裔孙。

1993年(癸酉岁)宁石朱氏组织了联修家谱。

相关问答

衡水希光通信有限公司武邑分公司介绍?

简介:衡水希光通信有限公司武邑分公司成立于2008年11月06日,主要经营范围为销售:通信器材,家用电器,办公耗材,计算机配件,日用百货,售后维修服务等。法定...

 笑容加  莫科妻子 
王经理: 180-0000-0000(微信同号)
10086@qq.com
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国际大厦08A座
©2024  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程序由Z-BlogPHP强力驱动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微信号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88-0000-0000
专属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微信交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