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龙江到太平洋,“对话”世界的漳州古城
这里半边山,半边海。半山守住的是五千年文化传统,中原文化、闽越文化相互激荡,闽南文化在此孕育;半海开辟的是世界交流,过台湾、下南洋、闯世界,向海步履千年不辍。
驰骋千里的商船、背井离乡的番客、心怀故土的文人、缭绕两岸的香火、走出国门的木偶……千百年来,从这里出发的人与物,如同海上的信使,将闽南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
从九龙江到太平洋,这座古城与世界的对话如潮汐季风,绵延千年,生生不息。
2008年的一天,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发现一幅让世界为之轰动的中国明代彩绘地图。令人惊奇的是,航海图上许多条曲折的航线,都指向福建沿海的一处海域,汇聚于一个始发点。
这个点就是古月港,漳州古城的出海口。
这是漳州月港九龙江出海口风光 沈昊鹏 摄
大航海时代,这个港口何以吸引全球目光?此后数百年里,它又如何与世界对话?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这座东南沿海的古城。
这里半边山,半边海。半山守住的是五千年文化传统,中原文化、闽越文化相互激荡,闽南文化在此孕育;半海开辟的是世界交流,过台湾、下南洋、闯世界,向海步履千年不辍。
驰骋千里的商船、背井离乡的番客、心怀故土的文人、缭绕两岸的香火、走出国门的木偶……千百年来,从月港出发的人与物,如同海上的信使,将闽南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闽南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早在遥远的年代就已埋下种子。
这是漳州古城。游斐渊 摄
出海之帆:大航海时代的“世界之窗”海风轻拂、浪涛低吟,银色的月光笼罩着九龙江入海口,这个港口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有着月牙般的轮廓。
1567年,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取代了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成为东南沿海海洋贸易中心,西方航海图上开始出现一个名叫Chincheo(漳州)的城市。
“月港的兴起,与明代的海禁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与沿海居民自由贸易的需求相背离,也和世界海洋贸易的发展相脱节,导致东南沿海倭乱连连。”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涂志伟说,在“开海”与“禁海”两股势力的博弈下,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月港开放“洋市”,月港从违禁的走私贸易港口转变为合法的民间私商海外贸易港。
这是月港古镇全貌。黄丽惠 摄
中国海洋大门的重开,与由欧洲人发起的大航海时代几乎同步,随后的两百多年里,东西方财富在这条漫长的航线上形成对流。
月港繁荣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由此直通异域,换来数之不尽的白银。随着返航的商船,天南地北的香料、珠宝、农作物也源源不断地运抵月港,等待聚散。甘蔗、烟草、花生、甘薯在这一时期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漳州城内百工鳞集,机杼炉锤交响……
“大量外国白银从月港流入中国,给明政府带来巨大的关税收入,月港因此有‘天子南库’的美誉。”漳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李和安说。
伴随闽商的出海步伐,闽南文化也在四海生根。2018年,漳州籍海洋考古与海洋社会学学者许路,把一份闽南语手稿从西班牙带回漳州。这部17世纪初由西班牙传教士编撰的《西班牙汉文(闽南语)辞典》,向世人揭示了400年前闽南语在马尼拉的风靡。
这本辞典用罗马拼音对大约2.1万个词条进行了闽南语注释,其中出现了漳州府、开元寺等地名。“由此可窥见,当年外国商人正是凭借这样一份罗马拼音注释来学习闽南语的。”涂志伟说。
这并非孤例,今天,许多国家的语言里仍存留着“闽南的风味”。菲律宾的他加禄语中有几百个词汇来源于闽南方言,如“Bihen”(闽南语米粉)、“Hebi”(闽南语虾米)、“Pansit”(闽南语扁食)等,欧美地区也将茶称作“Tea”,与闽南语读音“te”相近。
2022年9月,漳州市博物馆举办“漳州市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市民欣赏圣杯屿水下考古发掘的龙泉窑青瓷瓷器。张旭 摄
漳州窑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另一张名片。在漳州市博物馆,数个世纪前的瓷器静静躺在展柜内,它们的纹理质朴而简约,或是山水、神兽等中华传统纹样,或是阿拉伯文字,土与火相生而成的器皿,曾是大航海时期的“丝路使者”。
李和安等人告诉记者,作为风靡世界的中国瓷之一,漳州窑在遥远的东南亚和欧洲掀起风潮,并将“中式生活”和“东方审美”带到当地。平民百姓用瓷碗代替芭蕉叶,用上了安全卫生的饮食工具,贵族们则将大件瓷器视为身份财富的象征,用于婚礼喜庆或家庭装饰。在这一过程中,瓷器上附着的龙凤麒麟、传统故事、吉祥文字等东方元素,也“随风潜入夜”,进入万千异国家庭。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兴盛相互激荡,推动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异域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一个多元、兼容、开拓、进取的闽南文化体系至此开始对话世界。
游子之衣:侨批里的故乡与他乡
当历史的脚步来到清朝,月港逐渐走向沉寂,但闽南与世界的对话并未中断。
彼时,闽南人沿着海外贸易航线移居东南亚已渐成气候。到了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更多人为求生计,踏上“下南洋”的漫漫征途。
1869年,九龙江北岸流传村,距离月港不远的地方,17岁的少年郭有品登上了船,面对未知的旅程,他将一小包米和泥土装进行囊——在闽南习俗里,远行之人可以以此克服异国他乡的水土不服。
这是漳州市四大“国保”单位之一,中国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邮局——“天一总局”。蔡文原 摄
这抔故土也预示着他与家乡割舍不断的联系。1880年,郭有品首开先河,创办了天一信局,承办闽南与南洋之间的银信传递业务,这是我国最早的民间国际邮局,官办的“大清邮政”诞生还是16年后的事儿。
“当时一封信从东南亚出发,七天就能到达漳州。”郭有品第五代孙郭伯龄说,业务最繁盛的时候,天一信局设立了26个分局,覆盖除老挝以外的其他东南亚国家。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家书如同珍贵的越洋电话,将相隔千里的两地紧密相连。有的侨民不识字,便会画上乌龟、寺庙等来作为“暗号”,有的年关将至又囊中羞涩,信局会帮忙垫付汇款帮其家人渡过难关,方寸尺素背后常有道不尽的守望相助往事。
浩浩荡荡的南洋移民潮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未中断。“侨民们带着中华文化到达东南亚,在那里复制了一个又一个‘闽南城’。发迹之后,他们第一件事便是建设海外华文学校,聘请闽南语老师讲授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郭伯龄说,1898年,天一信局还在流传村建立小学,村里学童免费入学,教师食宿、薪金由信局提供。1928年天一信局停业后,家族仍每年为流传小学提供2400元银洋的办学经费,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移交公办。
在中国“漳州闽南文化周”活动现场,孩子们上台体验布袋木偶艺术。李洋 摄
今天,这段历史早已淹没在烟波里,但行走在九龙江畔,望着那些因侨批垒砌而成的宗祠、家庙和学校,曾经纸短情长的故事又呼啸而来。
作为福建著名侨乡,漳州市拥有海外侨胞150多万人。有关侨批的故事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成为人们了解闽南文化的一扇小小窗户。
在漳州古城芳华里的小巷中,坐落着一家公益性私人侨批展馆——南风侨批馆。展馆面积不大,逼仄的空间里展示着从各地收集来的侨批、货币等物件。这些走过万水千山的信,残留着海潮的气息,字里行间,有家长里短的绵绵细语,有救亡图存的报国之志,但无论书信长短,大抵都离不开“赚钱”与“回家”这两个主题。
58岁的馆长林南中从学生时代开始收集这些老物件。起先,他只是被侨批上新奇的邮票所吸引,后来,他开始尝试了解每封信背后的故事。“例如,在黄开物写给妻子的400多封信里,有劝妻放弃裹脚、劝兄弟剪去小辫的进步思想,也有参与家乡小学建设的桑梓之情,每个信件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林南中说。
多年来,林南中收藏了2000余件侨批。在他看来,这些不起眼的家书就像一片片拼图,它们共同拼凑出一个闽南文化影响下的侨胞形象,他既有劈波斩浪、爱拼敢赢的海洋性格,也带着耕读传家、心系桑梓的中原文化印记,一如这山与海交错的故土。
文人之声:将心头的家乡说给世界
几年前,“且行且珍惜”一词风靡网络,鲜为人知的是,它出自文学大师林语堂之笔。
1936年,《辞海》问世,身为主编,当梦寐不忘的家乡一次次出现在林语堂的脑海时,他不禁提笔写下“看山思水流,触景进乡愁……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这是漳州林语堂纪念馆。陈逸帆 摄
林语堂的故乡在漳州。如同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凤凰,今天,闲适幽默的林语堂被视为漳州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九龙江的水何以孕育“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师?故事的原点还要回到1567年。月港开放后,西班牙、葡萄牙传教士纷至沓来,此后若干世纪里,儒家思想和西洋文明在这片流域交汇,造就了一个集合中外风物的城市。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他的父亲是一名牧师。10岁那年,林语堂告别乡野,此后赴厦门、闯上海、留学欧美,他用英文所著的《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在美国文坛红极一时,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他也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
“故乡的文化给了林语堂最初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滋养,他会讲闽南语,爱吃闽南菜,了解闽南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作品处处体现着闽南文化元素。”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郑少茹说。
在《茶与交友》里,林语堂详细描绘了闽南人泡功夫茶的过程:“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
在《记旧历元旦》一文中,他有感而发,“我一闻到水仙的芬芳,就联想到春联、年夜饭、鞭炮、红蜡烛、福建橘子、清晨拜年,还有我那件一年只能穿一次的黑缎袍。中饭时,由水仙的芳香,想到吾乡的萝卜糕。”
……
2023年12月27日,漳州龙海隆教乡红星村举办闽台抢孤民俗文化节。沈昊鹏 摄
林语堂曾说:“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终身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的他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这位喝着九龙江水长大的世界文学巨匠,以亦庄亦谐的方式将闽南文化推向世界。
今天,穿过漳州古城仅存的一条古石板路,路的尽头有一座闽南石厝。屋内便能“遇见”林语堂,他的雕像、照片以及手稿与往来游客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生活的艺术”与古城的“慢时光”相映成趣。
这是近年来古城新建的林语堂、许地山、杨骚文学馆,三位文学大师都在闽南文化熏陶中成长,又通过笔尖向世界讲述心头的闽南记忆。
1895年,甲午海战后,许地山随父亲从台湾归宗漳州。这个拼搏开拓、商业发达、繁荣富庶的闽南滨海之城影响了他一生,多年后,影响几代人的《落花生》出炉,文章的灵感正是源自漳州的生活——漳州人将花生称为“落花生”(lua xin),自明朝经月港进入以来,这一食物就时常出现在闽南人的餐桌上,寄托着人们对“好事发生”的期许。
夜幕降临,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漳州古城街头巷尾穿梭。霓虹闪耀映衬着商铺的各式招牌,让这里的夜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沈昊鹏 摄
许地山的侄孙许钢,长期致力于《许地山全集》的整理编辑和闽台文化发掘。“伯公的作品里常带着闽南文化的印记,例如,《商人妇》中的闽南地名‘青礁’‘角美鸿渐’,漳州话‘注神’‘过番’等。”许钢说,借助文学作品,闽南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向外传递——多年来,《落花生》一直是台湾中小学教材的经典课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峡两岸青少年。许地山作品还被翻译成日语、俄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在全球传播。
历史上,漳州文风昌盛、书院众多,人们对闽南文化的热爱,源于血脉、溢于言表、见于生活。如今,走进古城新建设的漳州闽南书院,一场场闽南文化讲座轮番登场,年轻人在文化自信中得到丰厚滋养。
“文学记忆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构成和文化自信的载体。”漳州市作协主席陈子铭说,无论是“向上望,向前行”的“落花生精神”,还是闲适平和的“语堂生活哲学”,都是闽南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漳州的城市形象在作家的笔触里熠熠生辉。
城市之光:千年闽南文化再出海
夜晚,漫步漳州古城,唐代的街、宋代的庙、明清的石坊、民国的商铺,层层叠叠,影影绰绰,千年时光仿佛在建筑上留下了年轮。迎面望去,三五外国友人好奇地望着掌上木偶表演,恍惚间,历史上那个中西碰撞的古城又扑面而来。
在闽南书院欣赏芗剧表演,到漳州文庙邂逅传统的开笔礼,漫步古街感受“白墙红瓦燕尾脊”的闽南特色建筑……今年4月,来自俄罗斯、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19位海外汉学家走进漳州古城,沉浸式体验了漳州的历史文脉。
2022年2月16日,趁着天气晴好,不少市民游客到古城游玩,享受春光。陈逸帆 摄
“在古城,我们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闽南文化中的一些非遗传承,通过直播等形式向海外的朋友介绍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一定会很有趣。”“中国有约·相约福建”国际媒体采访团成员、土耳其籍自媒体人Neslihan Kilavuz说。
近年来,漳州启动“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持续推动闽南文化保护传承、活化运用,点亮一盏,照亮一片,以文塑城,以文兴城。越来越多外国友人走进古城,学说闽南语、唱闽南歌,成了“闽南通”。
2023年6月30日举办的第32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节开幕式上,演员们朗诵诗歌《东山陆桥》。李林 摄
而在大洋彼岸,闽南文化出海的故事仍在书写。今年春节期间,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漳州闽南文化周”活动在法国巴黎成功举办。四位漳州木偶剧团的成员漂洋过海,带着《大名府》《两个猎人》《指掌乾坤》三出布袋木偶戏,与法国民众共度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年”。
福建省歌舞剧院与漳州文化交流团的艺术家们走进美国共同演绎了精彩节目。漳州文旅供图
“67年前,布袋木偶戏的经典剧目《大名府》就是在巴黎玛利尼剧院诞生的,它见证了中法两国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漳州布袋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黎晖说。
1957年,中国皮影木偶剧团出访欧洲,由于外国观众听不懂中文唱词,老一辈艺术家们临时决定着重表演技术动作,由此改编创作了经典名剧《大名府》。“后来这部临场发挥的剧目深受外国民众喜爱,并在此后半个多世纪在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演出。”陈黎晖说。
“福建土楼活化利用”建筑模型主题展览亮相法国建筑博物馆,漳州大鼓凉伞走进美国高中……今年以来,“漳州闽南文化周”活动频频出海,架起沟通和友谊之桥,带着充满“闽南风”的节目相继走进欧美、东南亚等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大洋彼端,闽南文化架起民间交流的桥梁;海峡对岸,闽南文化为游子照亮回家的路。
6月18日,在福建第二大海岛漳州东山岛,第三十三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幕,近千名台湾嘉宾参加,为近年来参会台胞人数之最。
这是漳州东山关帝庙。饶超毅 摄
一场节庆何以吸引众多台胞跨海而来?据传,盛唐时期,大唐将领陈政、陈元光父子从河南固始出发入闽开拓闽南,建置漳州,驻军东山。为安抚将士,军队从家乡引来关帝香火。此后数百年间,伴随垦荒、班兵、商贸,关帝香火不断分灵过海峡。作为关帝文化从中原走向台湾的“码头”,东山关帝庙被近千座台湾关帝宫庙共认为香缘祖庙,每年晋香谒祖者不计其数。
“就像放风筝,尽管风筝在外面飘,但拉线的那一头在大陆。”东山县博物馆原馆长陈立群表示。
开漳圣王、保生大帝、天公、妈祖、三平广济祖师……在海峡两岸,无数庙宇和信俗如星辰般散落在城市山间,它们记录着族群历经千年的迁徙,寄托着远行之人对原乡的思念。
这是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东门岵嵝山关帝庙端门。刘汉添摄
“在两岸交流中,闽南文化是极具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漳州市委副书记吴卫红表示,漳州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漳台两地“祖同宗、神同脉、文同源、语同音、曲同调、俗同风、食同味”。近年来,漳州市深入实施闽南文化(漳州)创新发展工程、涉台文物保护工程、亲情乡情延续工程,祖地文化对台影响力不断提升。
站在九龙江入海口,夜幕下点点星光亮起,曾经帆樯云集的港口,早已被高楼大厦包围。那些从港口出发的商人、文人和游子,过台湾、下南洋、闯世界,消失在遥远的海平线,直到数个世纪后,风里飘来远行之人的故事。
从九龙江到太平洋,这座古城与世界的对话如潮汐季风,绵延千年,生生不息。(记者吴剑锋 周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七夕,在阿里望天河(我们的节日)
徐 剑
西藏阿里的星河。 (新华社发)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七夕节。作为一个蕴含丰富的传统节日,七夕承载着中国人对情感、对生命、对宇宙的无尽想象与美好寄托。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两位作家讲述他们的“七夕故事”,分享他们的岁月幽思与人生感怀,以飨读者。
——编者按
一
七夕那天傍晚,阿里天空很亮,离天黑早着呢,太阳高高地,照在昆仑山和冈底斯山上,与夏日雪山相辉映,折射雪山起伏的曲线。
少年望星空在乡场,中年守七夕在京城,暮年呢,他最想在离天河最近的地方,望星空。
那天下午,太阳钟盘刚偏移四点,他出狮泉河,向南,从阿里首府往阿里天文台驶去。天文台建在离狮泉河30公里的山脊上,海拔5100米。数日前,他去札达县象泉河畔的底雅乡,曾途经阿里机场,驶上界上达坂,远眺天文台,方知此为世界上观宇宙天河最佳拍摄机位。到阿里望天河,源于少年秋场上望星空的一场梦。
彼时,他还是一个幼童,听奶奶讲天上牛郎织女星的故事,宇宙、星空、天河,令他无限向往。他问奶奶什么时候能看到牛郎织女下凡人间,奶奶说七夕。他们划船过去吗?奶奶摇了摇头说,牛郎织女住在一条银河的两边,相望千里万里远,天河千丈万丈深,船是渡不过去的。那靠什么摆渡?
喜鹊的翅膀啊。奶奶说,搭成一座鹊桥啊,让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人走在喜鹊的翅膀上,会掉下去啊!他向奶奶提出异议。
牛郎织女是羽化成仙的天人,踏云驾雾,不会掉下来的。
我要看牛郎织女鹊桥会!
等到七夕吧,奶奶说。
立秋后,七夕便近了,云岭下的夜空晴得好,天似穹窿,深邃而纯静,像秋潭里的一湾清波,与天井里井水一样蓝。那天七夕将晚,奶奶在天井里放了几个草墩,点了一盏油灯,将她的爱孙揽在怀里,天渐渐黑了,星星从夜的腹部钻了出来,像天神扔下的一把钻石,一闪一闪地,更似夜空中一双迷人的秀眸。他问奶奶,牛郎织女星在哪里?也许是因为坐天井观天吧,局限了他的视界。奶奶指着最亮的两颗星,说那就是牛郎织女星。他第一次循奶奶所引,找到了牛郎织女星。后来他读杜甫的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想起与奶奶共话七夕的一幕,内心充满了温馨和感动。只是星星太小,距他也太遥远了,远得无法够得着。
能将星星摘下来了吗?他问奶奶。
除非你坐在秋后的打谷堆上,奶奶告诉他,那里离天河最近,是高天上的人间。
他向高原上的阿里天文台驶去,终于遂了高台上望星空的夙愿。车子在冈底斯山山脊上前行,盘旋向上,一圈一圈大迂回,山重水复间,天河在上,冰河在下,向着天文台驶去。最后等高线,居然像上苍之手,在穹隆银城上的涂鸦,大写之字一弯连一弯。登高台而观天河,吉普车盘桓于道,不啻是他少时绕着晒场上的打谷堆,转了好多圈。晒场上,刚收割的稻谷堆,垒成了像吴哥窟一样的佛塔,有十七八座之多,峙立夜天。在星可数月可鉴的夜晚,他和同伴开始围着这些宝塔转,终于在两个谷堆的间隙,找到相互攀爬的草墙,脚手并用,使出少年洪荒之力,终于登塔顶,就一头扑在谷堆上,仰望星空。
星星躲进夜幕里,他只好在稻谷堆上翘首以待,等它们一颗一颗,从天门中跳出来。
等星星出齐了,就朝他奔来。
风自西向东,稻谷的香气若有若无。家无余粮的他想,要是家里有这么多稻谷,妈妈就不用去山村借粮了。此时稻谷的香气,抓不着也留不住,只能存在心里。
虫鸣空旷,亦非聒噪,反倒安神。他躺在微热的谷堆上,头枕着手,望着星空。渐渐地,神游了,星星在天在四方,也在家,稻谷在地在天,在他左右,最后都装进了他的梦里。
二
他醒来的时候,确信是妈妈把他抱回了家。
那是他幼年的星空。
幼年愚智,不知天地也有所属,五气五元素相生也相互制衡,但能感受每颗星星的喜悦。它们三五以变,神秘跳跃,与他遥遥相望,而又临照他心。幼年懵懂,不明白星星与爱情有何联系,天上地上,十万八千里,何与爱情有关?
转眼高中毕业了。那一年,16岁的他走出家门,步入军旅。在长途跋涉中,他开始明白,星与爱,牛郎与织女,银河与喜鹊的神话,是凡间俗子想要达成的一个心愿。这个心愿需要在遥不可及之间,寻找一个内外兼有的支点。
星空与大地上下照映,斗转星移改变着星象,也牵动着尘世。上古之人能划分疆土,也能划分星空,能为大地的品物命名,也能给天上的星星取名。他们仰观天文,俯勘地理,把对星相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天上人间有了繁复的推演。
牛郎星和织女星,本不是同处一宿,它们只是夏夜中明亮的两颗星体,却要被人间划上一条银河,又搭建了一座喜鹊之桥,让牛郎与织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千里相会。至于两颗星会不会在那晚相处在同一位置,他没法考证。
文化变神话,只需要一座桥。而万千百十之策就是宇宙的一座喜桥,它让自然与人、物与相、虚与实有了创意的高度。
在此他也想借道而行。喜鹊能在银河之上为牛郎和织女搭上一座喜桥,那他也趁此向喜神借道了。
于是他有了行远的星空。
多年后,在西藏阿里,他见到了无与伦比的星空。阿里的星空通透洁净,星星铮亮有质,让人有伸手可摘的感觉。
望着满天星斗,他想到的还是那块坚强不息的土地。繁星如金色的青稞,从圆融的天仓撒下。它撒在高原上,高原的鸟兽有食,百神得祭,众生康宁。
在这里,在中国西部的生命禁区,他写下了《金青稞》《西藏妈妈》。他想,老有所养,幼有所倚,众生皆安。没有什么比生存、比生命更为紧要的事了。
在阿里的星空下,他看到了离天最近的老阿妈,她们三步一磕头,相信一线炊烟也能抵达所愿。
在这里,他也想到了仙逝四载的妈妈,她只相信行远能抵达所愿。星空下,他仿佛听到了妈妈的声音。
那个贫瘠年代,妈妈的祈愿真的是低入尘埃,当他穿着新兵“国防绿”回家告别时,妈妈说:“到部队去吃一顿饱饭吧。”那是贫瘠土地上的母亲,在饥荒中最为低沉的声音。这低沉的声音把他瘦弱的身体托起,游离远方。
大板桥是昆明东郊的古镇,田坝里种稻谷,而山村种的是荞麦、土豆、玉米。那时,过了次年3月就开始粮荒,爸爸妈妈又得带着他到山村里借粮。有借必有还,借得6斤土豆,来年秋收要用一斤大米还回6斤土豆,;借得3斤玉米,来年秋收要用一斤大米还回3斤玉米。
借粮是一种贴近土地的苦行,由此他也闻到了泥土的芳香。
在妈妈的辛苦中,他高中毕业了,快16岁的他站在古老的宝象河前,迷茫,不知路在何方。有一日,他坐在河岸边写写画画。一位个子高挑、讲着流利普通话的军官走过来,看到第一眼就问他,想不想当兵去。他赶紧说,当然想啊。
第二天,这位军官就到学校了解情况。学校的老师都说,他是年级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就这样,他被带兵的排长要到了部队,走进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
出发前一天,他戴着“雷锋帽”,穿着长而宽大的军装站在妈妈面前。妈妈躺在床上,泪流满面,根本就没有起来。她养的四个儿子像一窝燕子,头燕要飞走了,怎能不伤心。他不知道哪一句话可以安慰妈妈。第二天报到,妈妈去送他了,他站在队伍里,不敢看她一眼,他知道,只要回头看一眼,心立刻会碎掉。
很多年过去,妈妈八十高龄,所有的记忆都消失了,什么人都不认识,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但是在弥留之际却突然问他:“徐剑,你什么时候转业。”这一刻,他拉着妈妈的手,泪水,哗就流下来了。妈妈的记忆中还是她那16岁的儿子。
事实是,他16岁出去,61岁归来了。61岁的他,站在阿里的星空下,不知道哪一颗是妈妈。但是他知道,在千万颗星中必有一颗是妈妈,是她照亮了他的生命。他双手合十,托星空稍句话:“妈妈安息吧,孩儿已如您所愿。”
他躺在谷堆上很久,秋雨下过的打谷场上,雨水渗入稻穗里,白天太阳一晒,有一种蒸发感,身上暖暖的。此刻,他感觉自己睡在上天与大地的子宫里,静静地等待,等星星一颗一颗,从天门中跳出来。
人间、天上,银河,真有惊为天人的仙眷吗?一念秋风起,一夜胜千年,谁共此情乎?看着天上的月亮、星星,他躺在打谷堆上睡着了。一弯黄月如钩,也是一艘金色的帆船,载着他远去,离天已经很近,近到快够得着天上的星星了。他仿佛觉得身上长了双翼,其实是谷堆上涌来了朵朵白云,为他插上了白色翅膀吧。
三
他醒来的时候,确信是妈妈把他抱回了家。
那是他幼年的星空。
雪风又给了他飞翔的翅膀。
车子终于抵达阿里天文台,天还很亮,离暮霭落下来,还有好长的时间。西藏阿里天文台、拉萨当雄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还有四川稻城宇宙线测量站,国家在这些地方投入大笔资金,安装了世界上观测星河的最佳位置和最好设备。
他61岁到了阿里。
那天落幕时分,穹窿下,四野皆黯淡,唯有冈底斯山顶,一条巨瀑般的星河奔至眼底。昨夜星辰,今夜星辰,从天河极远流来,大的、小的、对峙的、重叠的,宇外一天河,地球亿苍生,每个人如同天上的星辰,一颗、两颗、八颗、十颗,在广袤无垠的太空里,并不闪亮,如此寂静。但是,当千万颗星,亿万星辰,组成九天之上的宇宙河时,那就是一道滚滚的巨星流啊。
在那里,坐在阿里的穹窿银城的土地上,他忽然想到自己刚完成的《中国原子城》一书,写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制造基地的故事,并献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书中,他发问:谁是中国的“两弹之父”,谁又是中国版的格曼夫斯?王淦昌、彭恒武、邓稼先、于敏,还是李觉将军?!然而书稿杀青时,他蓦地发现,中国举一国之力办大事情,每个人都如天河里的一颗星,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尘埃落定,历史化作碑碣般的文字,每个人都是这部史诗里的一个方块字,一颗天河中的无名星。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在中国核武器制造基地里工作过的人,都是“两弹之父”,但又都不是。他们是无名的星辰,只有在特殊时刻,才会偶然露出星光。这让他想起了“两弹一星”元勋于敏说过的一句话:“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只是一个小卒。”谁是中国的“两弹之父”,答案已不言而喻,中国原子城里的众生啊。
昨夜星辰昨夜风,今晚星光灿然。当他61岁退休回到家乡云南时,在昆明开了一个文学发布会“青稞怒放”。这一天,他看着故土的山水,仰望云岭的星空,水还是那湾水,山还是那座山,星空还是那片星空。61岁与16岁的差别就是,青春已随流水逝去,而故事可以从61岁再开始。
因此他61岁的行程开拔了。
行走,让他看到,听到了那些惊涛骇浪的故事。当他站在阿里的星空下,仰头,繁星一片。顿感,他的爱在此也在彼。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去吧,天下有情人,到阿里观天河,共七夕,宇宙城里响起鹊语唱晚,犹如暮天梵钟。
相关问答
星光极r1怎么用?
完全不会阻挡驾驶者的视野为准,最好的位置是前...2、选好安装位置,以完全不会阻挡驾驶者的视野为准,最好的位置是前挡风玻璃靠上中央的位置,也就是后视镜的位...
【用“闪耀”这个词造句,最少六个.】作业帮
[回答]长城是中国的一颗闪耀的明珠.天上的星星在漆黑的夜空中闪耀着光辉.可口的食物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居里夫人的事迹永远在世界历史上闪耀.她明亮的眼睛...
【一些常用成语及意思】作业帮
[回答]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按兵不动——指挥官止住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战机;比喻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黯然失...
有哪些歌曲的现场演唱让你久久不能忘怀?
15年林俊杰的新歌《不为谁而作的歌》难度更是有着巨大提升,这首歌的a2、b2高音达到了四十多处,最高混声也到了c3,并且现场可以进行高质量的演唱,在极具难度...a2...
张极几线艺人?
二线2017年,在星光宝贝少儿才艺大赛的舞台上一展歌喉,被选中成为TF家族练习生。2018年12月,作为TF家族三代练习生参加TF家族“第一页”新年音乐会。2020年1月...
什么摄像头夜视效果好-ZOL问答
牌子是次要的,夜视用的首先要有红外夜视功能,推荐买星光极摄像机,是目前夜视功能最好的摄像机了有用(0)回复xeniaqian博世Bosch,泰科安防Tyco有用(0)回复...
星光夜视无光夜视区别?
无光夜视跟星光夜视相比,无光夜视会比较好一点。无光夜视即使在很昏暗的条件下,经过了特殊处理后,还能够拍到清晰、彩色的画面,性能是比较稳定的。而星光夜视...
汽车火花塞牌子
[回答]对贵一些,但是质量更可靠,更有保障;2.中国的火花塞市场份额大部分被国外品牌垄断,但是国产品牌也挺好的。国内很多火花塞品牌产品也走出国...国内...
自驾青海湖,沿途都有哪些必玩景点?_马蜂窝问答-马蜂窝
[回答]自驾来青海湖主要的景点有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祁连卓尔山门源万亩油菜花走完这些景点大约需要三到四天时间首先是关玉各景点的简介❤有哪...
求形容在星光之下的成语形容可以碰到蓝天的成语形容可以过得...
[最佳回答]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炳如日星炳:光明.光明如同日月星辰福星高照福星:吉祥的星.形容人很...